合肥工业大学招聘信息公告

合肥工业大学介绍

学校简介 合肥工业大学是一所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也是安徽省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共建的学校[1],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参与者之一。合肥工业大学创建于1945 年,1960 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大学,2005年9月成为安徽省第三个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行列的高校,2009年进入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高校行列。建校之后,合肥工业大学留下了闪光的足迹,倍受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关怀,刘少奇、朱德、邓小平、董必武、陈合肥工业大学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来校视察指导工作。2013年,安徽省、教育部、工信部签署协议,共建合肥工业大学。根据协议,安徽省、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积极支持共同推进合肥工业大学“211工程”建设、“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和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支持该校电动汽车与分布式能源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1979 年,邓小平同志亲笔题写了“合肥工业大学”校名, 1995 年,江泽民、李鹏、李岚清等中央领导同志为合肥工业大学建校五十周年题词。学校经过 60 多年的建设,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0万多人。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学校已成为安徽地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及推进高新技术发展和成果转化的重要基地。 学校占地面积341.739万平方米 ,共分四个校区:屯溪路校区(合肥市包河区屯溪路 193 号)1250 亩,翡翠湖校区(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大学城)1500 亩,已经投入使用的宣城校区(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薰化路301号)3135亩,六安路校区(合肥市庐阳区六安路269号)。 历史沿革 一、学校前身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合肥工业大学前身)建立 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 1951年淮南煤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1年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二、合肥矿业学院 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自此校址迁往省会合肥 1956年西北工学院矿区开采专业并入合肥矿业学院 三、合肥工业大学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62年安徽建筑工程学院(本科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0年安徽水利电力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0年和1997年安徽工学院先后两次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四、并入院校 安徽水利电力学院沿革 1952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创建 1953年淮河水利专科学校改建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 1957年水利部怀远淮河水利学校撤销 1958年淮河水利学校复校并升格为安徽水利电力学院 安徽工学院沿革 合肥工业大学1949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创建 1951年皖北干校并入(合署)皖南革命干部学校 1952年皖南革命干部学校、皖北干校合并组建安徽干部学校 安徽干部学校更名为安徽行政学院 1958年安徽行政学院、芜湖电力学校(机械科)合并升格为安徽工业专科学校 1959年安徽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 1960年安徽机械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安徽机械学院 1961年蚌埠机械学院、芜湖电力专科学校、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淮南化工专科学校、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并入安徽机械学院,改名安徽工学院 1970年安徽工学院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原安徽工学院)复校1978年安徽农机学院更名为(恢复)安徽工学院 1997年安徽工学院并入该校 附录:并入或部分并入合肥工业大学的其他学校沿革与发展 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45年的安徽省立蚌埠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47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50年安徽省立工业专科学校改建淮南工业专门学校 1950年淮南工业专门学校升格为淮南煤业专科学校 1951年淮南煤业专科学校更名为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 1951年中国煤矿工业专科学校更名为淮 1955年淮南煤矿工业专科学校升格为合肥矿业学院 1958年合肥矿业学院更名为合肥工业大学 1971年,合肥工业大学采矿等院系成建制迁往淮南,成立淮南矿业学院。 2002年更名为安徽理工大学 芜湖电力专科学校 1935年,西班牙天主教耶稣会创设安徽私立内思高级工校 解放后更名为芜湖电机制造学校,隶属于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 1972年学校更名为芜湖机械学校 1977年作为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1978年升格为全日制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定名为安徽机电学院2001年更名为安徽工程科技学院 2010年3月,更名为安徽工程大学 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58年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工业学校创建,并升格为安徽省铜官山矿冶专科学校 1960年更名为安徽省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 1962年学校撤销,大专部并入安徽机械学院,后更名为安徽工学院,现并入合肥工业大学 ;同时部分改建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 1963年铜官山有色金属专科学校(中专部)参与合并组建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现发展为安徽工业大学 1978年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公司半工半读真的技术学校更名为铜陵有色金属工业学校,随后更名为安徽冶金工业学校 2002年铜陵财经高等专科学校、铜陵师范学校、安徽冶金工业学校合并升格为铜陵学院 淮南化工专科学校 1958年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创建 1961年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部分)并入安徽机械学院 1963年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部分)改建为化工部淮南中等技术学校 1963年淮南化学工业专科学校撤销 1965年化工部淮南中等技术学校更名为化工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中等技术学校 1972年化工部第三化工建设公司中等技术学校更名为燃化部第三化建公司机械学校 1980年燃化部第三化建公司机械学校更名为化工部淮南化工建筑安装学校 1985年化工部淮南化工建筑安装学校更名为淮南化学工程学校 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撤销 2000年淮南化学工程学校并入淮南工业学院,现发展为安徽理工大学 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58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创建 1960年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升格为马鞍山钢铁专科学校 1961年并入安徽机械学院,更名为安徽工学院 1976年恢复马鞍山钢铁工业学校 1977年升格为马鞍山钢铁学院校徽 1985年马鞍山钢铁学院更名为华东冶金学院 2000年华东冶金学院、安徽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安徽工业大学 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1958年安徽省建设厅干部培训班、沈阳计划经济学校和苏州建筑工程学校(部分)合并组建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创建 1960年合肥工业大学(土木系部分)、安徽建筑工程学校合并升格为安徽建筑工程学院 1961年因国民经济调整暂停本科招生 1977年起先后以合肥工业大学教学点名义、建筑分校恢复本科招生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复办安徽建筑工业学院 2013年经教育部批准,安徽建筑工业学院更名为安徽建筑大学 校容校貌 主教学楼 合肥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占地面积3050亩,共分三个校区,南校区(合肥市屯溪路 193 号)1250亩、北校区(合肥市六安路269号)300亩、翡翠湖校区(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合肥大学城内)1500亩。校舍建筑面积150多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80万余册,建有一流的校园网络。学校设有13个学院、66个研究所、56个实验室和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 IC 设计网上合作研究中心、光电技术研究院、汽车技术研究院、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和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13个重点科研基地。经国家科技部批准,学校还建立了全国高校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 “十五”期间,学校科技活动总经费达78100万元,项目1583项,其中各级各类计划项目79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791项;获科技奖励116项,其中省部级奖86项(一等奖10项);出版教材与著作357部;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862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了82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学校先后与数十家国内大中型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学校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日本久留米大学、美国德瑞克索大学、丹麦奥尔堡大学等4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学校是招收培养高水平运动员的试点院校。十年来,我校手球队在全国高等院校手球比赛中,一直名列前茅。 新的世纪,新的辉煌。合肥工业大学全体师生员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树立科学发展观,不断凝炼办学特色,加强内涵建设,深化管理改革,培育校园文化,团结拼搏,开拓创新,争先进位快发展,努力把合肥工业大学建设成为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的创新型高水平大学。 翡翠湖校区 合肥工业大学校园环境优美,校园内的古迹名胜斛兵塘、慈功阁绿树掩映,碧波荡漾,更是莘莘学生求知、休憩的好场所。学校利用多种投资方式,加大办学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保障了教学、科研和扩大招生的需求。现代化的翡翠湖新校区和一幢幢学科楼、教职工住宅楼、学生公寓拔地而起,显示 出合肥工业大学建设与发展的勃勃生机,全校师生员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2001年4月,学校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签订征地合同,原校长陈心昭命名新校区为"合肥工业大学翡翠湖校区"。 翡翠湖校区占地面积1500亩,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南部,座落在风景旖旎的翡翠湖畔,由丹霞路、环湖路、翡翠路环抱,呈“心”形;东临锦绣大道商业区,北倚大学城公共建设区,西傍翡翠湖公园,处在合肥大学城的中心位置。 新校区在一开始规划时,学校就提出“高标准、高质量、高速度”的要求,要把新校区建成国内一流的现代化校区。2001年4月底,学校邀请华南理工大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深圳设计院四家国内著名的设计单位参与新校区的规划设计,并邀请一批国内著名专家评审,最终确定华南理工大学方案中标。在华南理工大学何静堂院士亲自主持下,方案几经修改,最终在2001年7月底由学校党政联席会议确定新校区——翡翠湖校区的规划方案。 翡翠湖校区的规划方案,立足学校近远期发展思路,充分利用翡翠湖校区的自然地形特点,集中体现科技规划、人文规划、环保规划和谐统一的内涵,既有现代建筑风格,又有民族韵律。校区中间地段设计为生态谷,与校区图书馆、教学楼、体育馆、学生公寓相互辉映。生态谷里流水潺潺,绿树掩映;体育馆框架结构成一本打开的书,气势恢弘;学生公寓复式坡形灰蓝水泥瓦铺嵌屋面,建筑典雅;教学楼构筑新颖,错落有序,栋栋贯通,层层相连;图书馆似大鹏展翅,虚怀若谷,体现更大的亲和力。校区规划把庭院与园林有机结合,融自然地貌、河塘水面、楼群建筑为一体,巧妙辅以水榭、亭阁、假石山、曲径小道,体现了高校个性环境理念和绿色文化内涵,人伦道德桐林盛,理学文章碧水幽。规划设计充分达到了恬静、幽雅、整洁、怡人、有序的校园自然生态效果。 翡翠湖校区一期工程建设为177600平方米,建筑包括:十栋学生公寓(67000平方米)、学生食堂(11000平方米)、教学大楼(31500平方米)、五栋实验楼(35000平方米)、体育馆(8100平方米) 合肥工业大学 、工业培训中心(1100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4000平方米)。一期工程2001年12月22日动工,2002年9月交付使用,并保证了2002级新生5600人按期入住。短短的九个月,共完成了24栋楼宇的土建任务,同时完成给排水、强弱电缆、通讯、网络、有线广播、电视、道路、绿化、校门、围墙等大量配套工程。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质量严。经过校党委的精心安排,建设组同志们不畏艰难,顽强拼搏,在建设单位和经济开发区以及省、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期工程如期完成,确保新生开学,创下了合肥工业大学建设史上的新记录。 翡翠湖校区二期工程建设约为16万平方米建筑,包括十二栋学生公寓(80000平方米)、学生食堂(17000平方米)、图书馆(34000平方米)、教学大楼(32000平方米)。二期工程于2002年12月动工,2003年8月交付使用,确保2003级6000名新生入住。 目前正开展翡翠湖校区三期综合实验楼及其他项目的建设。 宣城校区 宣城市和合肥工业大学合作办学,在宣城成立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据悉,合工大宣城校区由宣城市负责建造,建成后无偿交付合肥工业大学进行教学管理。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按照既定的时间要求,力争于2012年秋季开始招生(首批学生于2012年9月17~18日报名)。分校和本部这两个校区将使用两个招生代码。根据初步计划,合工大宣城分校校区每年招生2500人,四年招满1万名学生。宣城市计划在2012年即安排2000万元专项经费予以支持,并从2013年开始,以不低于该市当年地方教育经费支出增长比例,安排专项经费支持宣城校区。 合工大宣城分校的建成,将改变合工大校本部只有工科的办学模式,转而建设成以工科为主,文、理、医、商、法、管理、艺术等多科同步发展的综合性大学。该分校的建立也将打破宣城市尚无本科高校的历史。 教育部于2011年12月初已经作出批复,同意合肥工业大学在宣城市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宣城校区。 教学力量 学校设施 学校现有屯溪路校区、六安路校区、翡翠湖校区、宣城校区,占地面积341.739万平方米。图书馆藏书244.5万册,电子图书79.5万种、139.4万册,中外文现刊2709种,中外文电子期刊约2.6万种。学校设有19个学院、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工程实验室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46个省部级重点科研基地、1个国家甲级综合建筑设计研究院、59个教学实验室、24个校内实践创新基地、208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教学、科研仪器设备59244台(套),总价值5.80亿元,实验室基础设施及生活、体育、文化设施配套齐全。 科研机构 序号 名称 承建单位 隶属部门 1 特种显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 国家发改委 2 汽车技术与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 国家发改委 3 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工业大学 国家发改委 4 现代显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 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合肥工业大学,光电研究院 国家科技部 5 特种显示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合肥工业大学光电技术研究院 教育部 6 过程优化与智能决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管理学院 教育部 7 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教育部 8 农产品生物化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生物,机电研究所,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化学工程,学院 教育部 9 安全关键工业测控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教育部 10 智能决策与信息系统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教育部 11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加工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教育部 12 教育部IC设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微电子设计研究所 教育部 13 教育部,应用物理,网上合作研究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教育部 14 高性能铜合金材料及成形机械工业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15 机械工业,绿色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全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16 安徽省,可再生能源,及工业节能工程实验室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17 安徽省,有色金属材料,与加工工程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18 安徽省,汽车技术,与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19 安徽省,信息处理技术,与,信息系统工程,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0 安徽省分布式控制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工大高科,计算机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1 安徽省自动化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江汽集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2 安徽省,锻压,数控装备工程研究中心 合肥锻压集团,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3 安徽省,功能高分子,工程研究中心 蚌埠天润,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4 安徽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环学院,马克思学院,建艺学院 安徽省发改委 25 安徽省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重点实验室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26 安徽省现代成像与显示技术重点实验室 芜湖华东光电院,工大光电院 安徽省科技厅 27 安徽省汽车NVH与可靠性重点实验室 奇瑞,汽车有限公司,机汽,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28 安徽省工业车辆重点实验室 叉车集团,机汽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29 安徽农产品精深加工省级实验室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0 安徽新能源利用与节能省级实验室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1 安徽,土木工程结构,与材料省级实验室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2 安徽低温与,制冷技术,省级实验室 中电16所,机汽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3 安徽飞机雷电防护省级实验室 航太,电物理,电,物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4 情感计算,及先进,智能机器,重点实验室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5 先进功能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6 安徽省农产品,生物化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生物,机电工程,研究所 安徽省科技厅 37 安徽省,休闲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肥华泰,生物机电所 安徽省科技厅 38 安徽省汽车NVH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39 安徽省微电子机械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40 安徽省粉末冶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机汽学院,材料学院,波林,公司 安徽省科技厅 41 安徽省矿产资源与,矿山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资环学院,省国土资源厅 安徽省科技厅 42 安徽省,变频电机,及控制系统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合肥,三洋,电气学院 安徽省科技厅 43 安徽省,徽派,建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黄山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建艺学院,安建工 安徽省科技厅 44 安徽省,农产品加工,中试基地 生物机电所,安徽万胜,农业投资,公司 安徽省科技厅 45 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仪器与,光电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46 可控化学与材料化工安徽省重点实验室 化学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47 工业自动化,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电气学院,安庆石化 安徽省教育厅 48 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49 知识经济与企业管理,创新研究中心 管理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50 现代科技发展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 马克思主义学院 安徽省教育厅 师资力量 学校现有教职工3594人,专任教师1744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466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1534人,占87.96%。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7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讲座教授9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国家基础课程和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25人,全国模范教师3人、优秀教师4人、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3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7人,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1人,全国留学回国人员先进个人1人,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人,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学校青年教师奖4人、青年教师基金4人,在职人员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44人。同时,外聘担任学校教授的两院院士和知名学者120余人。形成了一支专兼职结合、师德高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院系设置 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电气与自动化工程学院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计算机与信息学院 土木与,水利工程,学院 化学工程,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经济学院 外国语学院 管理学院 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 建筑与艺术学院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 数学,学院 电子科学与应用物理学院 微电子学院 交通运输工程学院 软件学院 医学工程学院 体育部 继续教育学院 技师学院 办学成果 人才培养 学校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8140余人,硕士、博士研究生11790余人。截至2013年3月,学校“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建设取得显著成绩:工业培训中心、机械工程实验室、新能源利用与电气控制实验教学中心、现代汽车制造技术试验示范中心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入选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学校,获批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199项;建筑学、土木工程和英语专业通过国家专业教育评估,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金属材料工程、电气工程合肥工业大学及其自动化和制药工程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专业认证;4个专业获批为国家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5个专业获批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建成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2门;获国家级精品教材5门, 57部教材遴选为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65部教材遴选为安徽省“十一五”规划教材,4部教材入选第一批国家“十二五”规划教材;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级教学团队5个;承担国家级教改项目11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5项;学校成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1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学校与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共建的3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获批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土木工程、资源勘查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4个专业获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专业综合改革试点;学校还被批准为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学校本科生就业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学校通过大力实施“研究生培养质量工程”,不断完善培养体系,改革培养模式,着力培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高。建校68年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各类人才25万余人,逐步形成了“工程基础厚、工作作风实、创业能力强”的人才培养特色。 科学研究 学校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始终坚持科学研究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以突出应用性研究、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为主线,进一步明确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并举、以应用性研究为主的科技工作方针,倡导把“论文写在 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推动了科研特色和定位的形成。通过连续开展“科技发展年”、“科技创新年”活动,不断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学校科研实力显著增强,科研经费以每年40%的幅度递增,2009年科研到账经费达到2.38亿元,比2008年增长46%,2010年科研到账经费突破3亿元,达到3.55亿元,比2009年增长39.2%,获批国家发明专利数量以每年60%的幅度递增,获批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省部级一等奖10项;纵向科研到账经费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学校在主持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973、863、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国防军工等项目上不断取得突破。学校科技成果显示度不断提高,2006年来,学校五年保持国家级科技奖和省部级科技一等奖不断线。 “十五”期间,学校科技活动总经费达 78100万元,项目1583项,其中各级各类计划项目792项,与企事业单位签订技术合同791项;获科技奖励116项,其中省部级奖86项(一等奖 10项);出版教材与著作357部;在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科技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7862篇,其中被收录了821篇;获授权发明专利37项,实用新型专利39项。 核心期刊 1 《预测》合肥工业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 2 《运筹与管理》 中国运筹学会主办、合肥工业大学工业大学承办 中文核心期刊 3《大学数学》合肥工业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 4《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合肥工业大学 中文核心期刊 国际合作 合肥工业大学学校国际交流领域进一步拓展,形式和层次更加丰富,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乔治·梅森大学、德国斯图加特大学、汉诺威大学、澳大利亚迪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台湾云林科技大学等30多所世界知名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学校充分利用国(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加大师资力量和管理干部的培养力度,与国(境)外高等院校开展了“中美人才培养计划”、“赴德硕士生培养计划”多种形式的学生联合培养、海外研习和赴台交流学习等各类项目。来华留学生稳步快速发展,学校获批中国政府奖学金来华留学和自主招生资格,现有来自30多个国家的留学生在校就读。 学校积极开展国际交往和学术交流活动,已和德国、美国、加拿大、日本、丹麦、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俄罗斯、乌克兰等国家的多所院校建立了校际合作关系,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已保持 26 年卓有成效的合作关系。 2011年,该校新增国际教育学院(前身为合肥工业大学国际教育处)。学院与国外众多大学合作,学生可在工大读完一年或两年后出国完成学业。也可在本校读完三年后出国读两年(本硕连读)。 学科介绍 学科建设 截止2012年3月, 合肥工业大学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其中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1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2个)、1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27个省级重点学科;有1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2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52个博士学位授权点、32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50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有建筑学硕士、工商管理硕士(MBA)、公共管理硕士(MPA)、工程硕士、艺术硕士(MFA)、翻译硕士、资产评估硕士、会计硕士、工程管理硕士9种专业学位授予权,其中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授权领域25个;有13个专业接受高校在职教师攻读硕士学位;设有75个本科专业。形成了“以工为主、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 重点学科 国家重点学科 代号 学科 等级 评审时间 1201 管理科学与工程 一级重点学科 2007年--,教育部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二级重点学科 2007年--教育部 080804 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 二级重点学科 2002年--教育部 083203 农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 重点培育 2007年--教育部 安徽省重点学科 2008年,A类 机械工程 2008年,B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思想政治教育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工程力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机械电子工程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结构工程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企业管理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车辆工程 构造地质学 材料物理与化学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 计算机软件与理论 岩土工程 化学工艺 食品科学 2001年 精密仪器及机械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信号与信息处理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 计算机应用技术 建筑设计及其理论 结构工程 应用化学 环境工程 学科授权点 合肥工业大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0709地质学 0802机械工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8电气工程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4土木工程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5软件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工商管理 二级学科博士授权点 080104工程力学 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0202应用经济学 0305马克思主义理论 0502外国语言文学 0701数学 0710生物学 0801力学 0803光学工程 0807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0809电子科学与技术 0811控制科学与工程 0813建筑学 0815水利工程 0816测绘科学与技术 0817化学工程与技术 0823交通运输工程 0830环境科学与工程 0833城乡规划学 0834风景园林学 1304美术学 1305设计学 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010108科学技术哲学 040102课程与教学论 070305高分子化学与物理 081803地质工程 博士后科研 0709地质学 0802机械工程 0804仪器科学与技术 0805材料科学与工程 0808电气工程 0810信息与通信工程 0812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0814土木工程 0832食品科学与工程 0835软件工程 1201管理科学与工程 1202工商管理 学科排名 教育部第三轮全国高校学科评估结果发布,合肥工业大学在本次学科排名中表现优异,情况见下表。 NO 学科名称 排名 得分 学科分类 1 管理科学与工程 6 83 管理学 2 地质学 8 73 理学 3 仪器科学与技术 10 74 工学 4 电气工程 13 73 5 食品科学与工程 14 75 6 建筑学 18 69 7 城乡规划学 19 66 8 机械工程 22 77 9 土木工程 24 71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26 72 11 化学工程与技术 26 69 12 材料科学与工程 33 72 13 软件工程 34 70 14 马克思主义理论 38 73 人文社科 知名人物 企业界 任传俊:原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 张家仁:原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副总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党组成员 浦天祥:原中国西电集团总经理 赵经彻:原兖矿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叶青:原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 周玉成:原华源集团董事长 季学智:原合肥美菱集团公司董事长,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祝义才:江苏雨润食品集团董事长(江苏首富)、江苏省南京市工商业联合会会长,江苏省工商业联合会会长,中国光彩事业促进会会长(港股上市企业) 李安喜:中国石化集团总经理助理兼齐鲁石化总经理(世界500强) 余夕志:中国石化集团茂名石化公司总经理(世界500强) 赵建国:中国南方电网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世界500强) 孙昕:国家电网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特高压建设部主任(世界500强) 燕福龙: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一农:中广核福建宁德核电有限公司总经理 奚国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世界500强) 韦秀长:中国联合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河北省分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世界500强) 谢彪: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副总裁,中国机械设备进出口总公司董事长 刘敬桢: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副总经理 李新亚: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陈仲:中国机械工业集团公司桂林电器科学研究院院长 张炜:机械工业勘察设计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国家勘察大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王统建:中机十院国际工程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 毛卫东:中国机械工业第六设计研究院副院长,第六工程所所长 王玉珏:机械工业第一设计研究院副院长 张玉牛:太原重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朱元巢:中国东方电气集团公司党组成员、副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李富生:许继集团党委书记、总裁(A股上市企业) 戴 晴华:三一集团副总裁、三一重机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陈伟农: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党委书记 董长征:丰田汽车(TOYOTA)中国执行副总经理 (世界500强) 合肥工业大学李峰: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世界500强) 徐平:东风汽车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世界500强) 朱福寿:东风汽车公司党委常委、总经理 蔡玮: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助理、东风本田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汪舒鸥:神龙汽车公司(东风标致雪铁龙)党委书记兼纪委书记、工会主席(世界500强) 房章福: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党委书记 方驰: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主任,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温开发:东风汽车公司技术中心副主任、东风汽车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乘用车研发院院长 左延安:原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A股上市企业) 安进: 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戴茂方: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原安徽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乘用车公司总经理 赵厚柱:江淮汽车有限公司董事兼常务副总经理 严刚:江淮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尹同耀:奇瑞汽车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总裁 鲁付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高立新: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金弋波: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 刘汉如:安徽星马汽车集团董事长,安徽华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陈先才: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陆友林:安徽星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吴越俊: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余东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邬学斌: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 吴海: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专用汽车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童金根:中国重型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童永: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熊良平: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程小平:安徽安凯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肖正海: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A股上市企业) 谢力: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唐军:首创置业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港股上市企业) 张新育:北京科锐配电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A股上市企业) 冯鑫:北京暴风网际科技有限公司CEO 丁根芳:广州方盛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EO 刘 磅:深圳达实智能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A股上市企业) 赵建军:深圳市普联技术有限公司(Tp-link)董事长 马向群:现任北京博圣云峰广告有限公司董事长,原新浪网副总裁 王斌:中信出版社社长 杨桂生:上海杰事杰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浙江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 李彧:上海紫江集团执行副总裁(A股上市企业) 丁叮:东华工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 金友华:合肥荣事达三洋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A股上市企业) 王元曦:安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董志良:合肥力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海洲: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策略师、董事总经理、研究部联席负责人 魏臻:合肥工大高科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总裁 曹仁贤:合肥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夏光超:安徽科蓝节能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 李炜:安徽国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 李平:广州市天高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 谢志刚:榆次液压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总经理 胡继红:绿源(电动车)集团公司总裁 余占江:北京乐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A股上市企业) 杨玉国:济南铸造锻压机械研究所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裁 陈平:国元证券副总裁(A股上市企业) 冯树荣:上海浦东发展银行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总行工会主席 屠筱北:安徽省高速公路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委员、副董事长 锁炳勋:安徽金种子集团董事长(A股上市企业) 朱庆龙:安徽恒大自控集团董事长 王松青: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甲级)董事长 江曼:九源(北京)国际建筑顾问有限公司(甲级)总经理 丁建: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总裁兼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院 林巨广:安徽巨一自动化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 严建文:合肥锻压集团董事长 吴宗彦:洛阳轴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A股上市企业) 廖恩荣:中国高速传动设备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NGC副总经理(港股上市企业) 胡小林:北京汇通汇利公司董事长 政界 曾晓东: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濮洪九:中国煤炭学会理事长,兼任中国贸促会煤炭行业分会、中国国际商会煤炭行业商会会长 贾成炳:中国铸造协会理事长,原中央大型企业监事会主席 唐贤明:原国家921办公室主任、正军级,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主任,总装备部副总参谋长,少将军衔,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主任 朱作满:原总后少将 程安东:原陕西省省长 王思齐:原贵州省政协主席 曹洪兴:原贵州省委副书记、省纪委书记 邵桂芳:原山东省副省长、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原山东大学党委书记 王国平:原浙江省委常委、杭州市委书记 李有慰:原青海省委常委、省纪委书记、原人事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人事部纪检组组长 陈万志:原重庆市政协副主席、民盟中央常委、重庆市委主委 王淑森:原贵州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兼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省总工会主席 苗圩: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党组书记,原东风汽车公司总经理,原武汉市委书记 高祀仁:全国人大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原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主任 宁吉喆: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 蔡其华:水利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原中共长江委党组书记,长江委主任 丁文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司长 钟自然:国土资源部总工程师,原中国地质调查局副局长,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书记 李健:原武汉大学党委书记、中南大学党委书记 倪岳峰: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环资委副主任委员,原国家海洋局副局长 徐立全:安徽省委常委、省委政法委书记、省公安厅厅长、党委书记 唐承沛:安徽省委常委、秘书长 徐南平:江苏省政协副主席、江苏省人民政府党组成员、科技厅厅长,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大方:湖南省政协副主席、湖南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副主任 张维宁:河南省政协副主席、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党组书记 林元和:原广州市政协主席、党组书记,原佛山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省政协委员 徐根应:安徽省科技厅厅长 纪冰:安徽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安徽省水利厅厅长 蔡建平: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 张效武:安徽省水利厅副厅长 金问荣:安徽省水利厅党组成员、总工程师 李宏鸣:中共宿州市委书记、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 于勇:安徽省阜阳市委书记 李和平:安徽省教育厅副厅长 张华龙:山西省商务厅副厅长 胡连松:安徽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王鹤龄:安徽省十届政协副主席、安徽商联担保投资有限公司法人代表、董事长 合肥工业大学郑牧民:安徽省十届政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 刘光复:安徽省十届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合肥工业大学教授、博导 赵韩:安徽省十届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安徽省委主委,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博导 李宏塔:安徽省十届政协副主席 张箭:安徽省人民政府侨务办公室主任、安徽省人民政府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 杨振斌:安徽省工商联常务副会长 徐景仁:安徽省科学家企业家协会常务副会长,省毛泽东书法研究会、省硬笔书法协会和省直机关书法协会顾问,江淮诗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河海大学兼职教授 丁海中:中共安徽省委副秘书长、皖北地区区域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皖北办)主任 鲍寿柏:马鞍山市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市人大常委会常务副主任 洪建平: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安徽省芜湖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周勇:中共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长 郭新:安徽省铜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傅绪琏:安徽省黄山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操龙灿:安徽省蚌埠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徐成然:安徽省安庆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侯永志: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部部长 李布: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博士后 丁晓牧:安徽省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办公室党组成员、副主任 章敬云: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党委书记、纪委书记 于广陵:华东冶金地质勘查局副局长、党委委员 冯忠华:住建部城乡规划司副司长 学界 陈鲸:中国工程院院士,军内通信与信息系统专家 卢秉恒: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机械工程学院院长 吴信东:国家 “千人计划”入选者,美国佛蒙特(Vermont)州立佛蒙特大学计算机科学系主任,著名数据挖掘大师。 查红彬: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导,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视觉与听觉信息处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耿安松: 现任中科院广州地球化学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副理事长、广东省石油学会副理事长等。原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及广东省科学院院长,有机地球化学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董树文: 中国地质科学院副院长 崔之祜:军队著名计算机专家,总参某所学科带头人 王耀华:中国人民解放军理工大学副校长,少将军衔。 费业泰:合肥工业大学教授,2005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杨善林:合肥工业大学教授,2005、2007、200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何天白: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高分子物理与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7年中科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余增亮:现任中科院等离子体所离子束生物工程研究室主任 2007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有效候选人 盛政明:上海交通大学物理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009、2011年中国科学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俞书宏:中国科技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副院长,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纳米材料与化学研究部主任、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德国马普学会伙伴小组组长 张海霞: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教授,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副秘书长,全球华人微纳米分子系统学会秘书长,全球华人微米纳米技术合作网络执行主席,微纳应用技术国际大赛iCAN发起人 朱运田: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院长,美国北卡州立大学教授,2010年入选国家第五批“千人计划” 郭后扬:2010年6月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青年学者合作基金获得者、国家大科学工程EAST偏滤器物理实验负责人、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专项国内配套项目负责人、ITER 边界和偏滤器物理专家组成员等。 毕超、蒋全:国际知名电机专家、2006年度获新加坡“国家科技奖”(唯一) 岑豫皖:原安徽工业大学校长 陈朝阳: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庆承松: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 韩江洪: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周军: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赵韩: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吴玉程:合肥工业大学副校长 党委常委 张效英:合肥工业大学党委副书记 王群京:安徽大学副校长 王其东:安徽理工大学副校长 干洪: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安徽工程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王以刚:东华大学副书记兼纪委书记 马建国:淮南师范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俞汉青: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系环境工程实验室教授,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王丽娜: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副院长,空天信息安全与可信计算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 顾祥林: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院长 凌世德: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王绍森: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副院长、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首届福建省建筑设计大师(2011) 许成祥:长江大学城市建设学院院长 沈中伟: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 吴永发:苏州大学金螳螂建筑与城市环境学院院长 竺长安: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工程科学学院副院长 宛新华:北京大学化学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系主任、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潘复生:重庆市科委副主任(正厅局级)、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政协重庆市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大学材料学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镁业协会副会长、重庆市材料学会理事长 崔德密: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河海大学兼职教授、硕导。 虞邦义:安徽省·水利部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葛新权: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 李济顺:河南科技大学·河南机械设计及传动系统重点实验室主任、重型矿山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金美峰:安徽省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 吴信东: IEEE计算机学会(IEEE Computer Society)智能信息处理委员会(IEEE Computer Society Technical Committee on Intelligent Informatics)的主任(2002.4至今);2012年11月29日当选美国科学促进会(AAAS,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AAAS Fellow。 李刚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982年毕业于合肥工业大学精密仪器专业,1988年至1991年在联邦德国吉森大学先后获得硕士、博士学位,现为聚光科技公司科学仪器首席科学家。 现任领导 党委书记:李廉,男,1951年11月生于山东曲阜,山东阳谷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周军,男,1959年7月出生于合肥,汉族,中共党员,籍贯江苏常州。 校长:徐枞巍,男,1956年10月生,辽宁省大连市人,教授,博士生导师。 副校长: 赵韩,男,1957年5月出生,汉族,九三学社成员,安徽省宿州人。 副校长:吴玉程, 男,1962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籍贯安徽肥东。 党委副书记:张效英,女,1956年11月出生,汉族,中共党员,研究员,安徽亳州人。 : 副校长:刘晓平,男,1964年3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山东济南人。 副校长:刘志峰,男,汉族,中共党员,1963年7月出生,陕西宝鸡人。 副校长:朱大勇,男,1965年2月生,汉族,中共党员,安徽省枞阳县人。 副校级巡视员:王德泽,1952年9月生,安徽歙县人。 校园文化 校歌 《弦歌一路高声唱》 北带淮河,南襟浩浩长江。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器识为先,品德为上,求知求真,弘实学养。合肥工业大学 弦歌一路高声唱,培育万千栋梁。 厚德笃学,我们毕生的追求; 崇实尚新,我们永远的理想, 永远,永远的理想。 东临巢湖,西眺巍巍大别山。 合肥工大在皖中央。 学术精进,思想开放,科技创新,教学相长。 青春如火好时光,志在祖国富强。 厚德笃学,我们毕生的追求; 崇实尚新,我们永远的理想, 永远,永远的理想。 校训 “厚德、笃学、崇实、尚新” 校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学校荣誉 中央部属高校、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军训 国家“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 国家“111计划”重点建设高校; 中美绿色合作伙伴关系项目合作伙伴之一。 教育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61所首批试点高校之一; 高水平行业特色大学优质资源共享联盟13所重点高校之一; 高水平行业特色型大学战略合作联盟[13]12所重点高校之一; 全国首批60所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签约高校 全国首批42所具有自主招生资格的全国重点大学之一 全国首批60所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重点建设高校之一 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高校; 全国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单位; 全国首家生产力促进中心高校。 特色专业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可谓是合肥工业大学在当今高科技实力与高素质人才角逐中制胜的“杀手锏”,也是合肥工业大学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影响力最大的专业,该专业提倡培养“一专多能”型的复合型人才,专业涵盖原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机械设计及制造、机械电子工程、汽车与拖拉机和真空技术及设备等九个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个个都是多面手,很多单位都抢着要! 测控技术与仪器 专业是安徽省教改示范专业,学院拥有现代测试与制造质量工程安徽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现代精度工程研究中心、纳米测量实验室、“211工程”重点建设研究室等研究基地,设有中心实验室、本科生、研究生科技创新基地等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条件。 车辆工程 是在合肥工业大学原汽车专业的基础上拓展而成的新专业,也是这个学校的一大亮点。车辆电子与控制技术,如汽车底盘系统的智能控制、车辆动力学与现代设计技术等都是走在前端的学科。在这里学生不仅要学习车辆设计方面的知识,而且还要学习车辆制造、营销以及管理等知识,为学生以后的发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分享到朋友圈

打开微信“扫一扫”